学一门能“变现”的技能,有用;写一篇能“涨粉”的推文股票要什么条件,有用;考一个能写在简历里的证书,也有用。那么,看云卷云舒有用吗?听溪水潺潺有用吗?读一首“不能当饭吃”的诗歌有用吗? 显然,我们已经习惯了在做事之前问一句“有没有用?”。这反映出人们对行动效率的追求,以及对存在价值的渴望。实际上,“有用”思维是一种工具,能让我们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中“计算”出更加理性的选择,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实现目标。 但当“有用”成为单一的评价标准时,我们往往会忽略体验过程,容易在“内卷”的氛围中遗忘初衷,甚至感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