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枚巴黎奥运会的金牌,也让杨家玉集亚运会、世锦赛、奥运会金牌以及世界纪录于一身,实现了自己在女子20公里竞走项目上的大满贯。
秦灭六国,一统天下。
张良心中不忿,他找来大力士,于博浪沙投石击杀始皇帝。
未能成功。
张良四处躲藏,匿于下邳。
一日,张良在桥边遇一老人。
老人见张良走近,故意将鞋丢入桥下,对张良大呼:小子,帮我捡鞋。
张良将鞋捡上来,跪地给老人穿上。
老人面露微笑,直夸张良:孺子可教,让他五天后天明在桥边相见。
五天后,张良来到桥边,没想到老人早已到来。
老人大怒:跟人相约,你却来迟,实在不像话。
于是再约五日后相见。
这次张良听到鸡鸣就起床赶来,没想到老人又是早到。
张良又被斥责,再约五日后相见。
这一次,张良半夜便到桥边。
不一会老人出现,他见到张良提前赶来非常开心。
因此,老人传授张良一册书。
帛书之上,只有1360字,这便是——《素书》。
临别前,老人嘱咐:
“读此则为王者师矣,后十年兴,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,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。”
张良凭借《素书》所教,十年内帮助刘邦成就霸业。
13年后,张良来到济北谷城下,果然见到一块黄石。
于是故事中的老人,就被称为——“黄石公”。
作为千古奇书,《素书》也成了黄石公送给张良的重礼。
只是,被称为“鬼谷子第二”的《素书》,究竟讲了什么?
相较于《道德经》的“论道”,《素书》更像是一本讲透人情世故的书。
它的精髓,就在这几句话里。
开篇明义,《素书》一开始,就讲到了“道、德、仁、义、礼”:
夫道、德、仁、义、礼五者,一体也。
道者,人之所蹈,使万物不知其所由。
德者,人之所得,使万物各得其所欲。
仁者,人之所亲,有慈慧恻隐之心,以遂其生存。
义者,人之所宜,赏善罚恶,以立功立事。
礼者,人之所履,夙兴夜寐,以成人伦之序。
所谓“道”,就是“蹈”,人走的路,万事万物遵循的规律。
只是,“百姓日用而不自知”。
所以,掌握“道”的人才可以恣肆遨游,行于世间。
德,即是“得”,人们从大道那里获得的天性与本能。
德是道的载体,道必须通过“德”来体现。
仁,是彼此间相亲相爱的品德。
使人人都具有仁慈、同情之心,以保证万物能够顺利生长。
义,就是“宜”,合适的尺度。
奖励善良的人与事,惩罚罪恶的人与事,以此来建功立业。
礼,是人们应该遵守的规范,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秩序。
如何将这五者合为一体,顺畅地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之中呢?
《素书》接下来就说了应用这些准则的条件:
贤人君子,明于盛衰之道,通乎成败之数,审乎治乱之势,达乎去就之理。
简单概括起来,就是8个字:
君子见机,达人知命。
这些话,黄石公说给张良,张良一听就懂。
后来,张良学有所成,他行于世间,却发现很少有人能理解他说的内容。
直到他遇见刘邦。
刘邦其实是一个“流氓”——没有固定的家业。
甚至,刘邦的父亲都喊刘邦叫“无赖”。
而且,刘邦只比秦皇帝小3岁。
如果秦始皇不死,刘邦终生不会有出头之日。
奈何世事流转。
始皇帝崩,刘邦就有了建功立业的机会。
张良遇见刘邦,没想到他一下就能听懂自己说的话。
于是张良感慨:沛公乃天授也。
于是就有了张良辅佐刘邦成就霸业的故事。
在《素书》里,还特意嘱咐了一句:
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。
若时至而行,则能极人臣之位;得机而动,则能成绝代之功。如其不遇,没身而已。是以其道足高,而名重于后代。
如果张良没有遇见刘邦,那他就只能“没身而已”。
所以,《素书》所有的精髓,概括起来,就是:抱守大道,待时而动。